锆棒的生产工艺涉及原料提纯、熔炼、塑性加工、精密成型及质量检测等核心环节,具体流程如下:
一、原料提纯与熔炼
海绵锆制备
以锆矿石(如锆英石)为原料,经高温氯化生成四氯化锆(ZrCl₄),再通过镁热还原法获得海绵状金属锆块,纯度≥99.6%。
采用真空蒸馏技术去除残留杂质(如MgCl₂、镁),最终氧含量≤500ppm,硬度≤100HB。
真空熔炼
将海绵锆与合金元素(如锡、铌)混合压制成电极,在真空自耗电极电弧炉中经两次熔炼,形成成分均匀的锆合金铸锭。
核级锆棒需严格控制铪(Hf)、硼(B)等20余种杂质含量,确保核性能稳定。
二、塑性加工
热轧与锻造
热轧工艺:铸锭在高温下(800-1000℃)轧制成坯料,适用于常规工业锆棒生产。
锻造成形:通过锻压工艺细化晶粒,提升机械性能(如抗拉强度≥550MPa),适用于核反应堆结构件等高强度需求场景。
冷加工工艺
冷轧或冷拔工艺提高锆棒表面精度(粗糙度≤Ra0.8μm),并控制成品前的加工规范(如变形量、热处理温度)以优化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。
三、精密成型与表面处理
精密加工
冷拔工艺用于生产直径Φ1-Φ350mm的高精度锆棒,公差可控制在±0.02mm以内。
异形截面(方、六角形)通过模具挤压或数控机床加工实现。
表面防护
高温加工时需采用惰性气体(如氩气)保护,避免锆与氧、氮等气体反应生成脆性化合物(如ZrO₂、ZrN)。
四、质量检测与包装
无损检测
通过超声波探伤、X射线检测等确保锆棒内部无裂纹、气孔等缺陷。
核工业级产品需额外满足ASME IX标准,检验焊缝强度、耐腐蚀性等指标。
包装运输
直径≤10kg的锆棒采用木箱包装,大规格产品(≥50kg)使用木托盘加固,运输过程需防潮防震。